新聞中心
2023海綿城市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現狀分析
海綿城市行業發展趨勢及市場現狀如何?目前我國從事海綿城市建設、設計等相關業務的企業數量上千家,一半以上集中在省會及經濟特區以上的城市。其中江蘇、廣東、北京、上海市國內海綿城市行業相關企業數量較多的地區,約占到國內相關企業數量的75%。
從中國正式開始以試點的形式部署海綿城市建設。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經分兩批將30座城市列為國家級海綿試點城市,包括4個直轄市、23個地級市、2個國家級新區及1個縣級市。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預計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標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億元;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需要資金約16000億元,這對很多行業企業都意味著巨大的市場機遇。
建設海綿城市,即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主要是指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途徑,實現城市良性水文循環,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維持或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
海綿城市,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材料實質性應用,表現出優秀的滲水、抗壓、耐磨、防滑以及環保美觀多彩、舒適易維護和吸音減噪等特點,成了”會呼吸”的城鎮景觀路面,也有效緩解了城市熱島效應,讓城市路面不再發熱。
近年來氣候條件惡化日益嚴重,在暴雨侵襲下各大城市都遭受嚴重的內澇災害,我國城市內澇頻繁的主要原因是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追求速度、過于粗礦,城市排水防澇缺乏系統規劃、標準體系不完善、排水防澇設施建設滯后、河湖水系被隨意侵占。因此我國提出要建設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海綿城市的建設是解決我國水環境問題的客觀需求。解決我國城市面臨的“逢雨必澇、雨停即旱”、水資源缺乏、徑流污染與合流制污水溢流所帶來的面源污染等問題,海綿城市是最可持續的城市水環境系統整體解決方案。
“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雨洪管理概念,即讓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目前海綿城市建設正在加快推進,通過試點城市創新建設模式,探索成功經驗,并將這些成熟的做法、模式推廣落地。但海綿城市是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其全面實現仍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在新形勢下,海綿城市是推動綠色建筑建設,低碳城市發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創新表現,是新時代特色背景下現代綠色新技術與社會、環境、人文等多種因素下的有機結合。作為城市發展理念和建設方式轉型的重要標志,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時間表”已經明確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國已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昆明是國內較早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城市之一。
2022年5月,昆明市成功申報“十四五”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2022年11月,昆明已建成海綿城市71平方公里。2022年6月,在財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聯合開展的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競爭性選拔中,南昌市排名第十一,成為全國第二批25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之一。從此,南昌市又多了一張城市新名片——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
現階段海綿城市的主要實現手段包括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植草溝等等。其中透水鋪裝是使硬化土壤實現海綿功能的重要手段。所有道路平臺的鋪裝理想狀態應該是透水透氣、不污染土壤,可以截留雨水并且不影響植物根系的呼吸,還可以為地面降溫。而不透水鋪裝路面不僅滲透率差,而且要命的是水流速度還更快,導致藍色峰更早一些。故此,城市化鋪裝不僅改變了系統的洪峰流量,還改變了系統到達洪峰的時間。
十四五”期間通過海綿城市建設,使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圍繞這一目標確定的時間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區達到這個要求。如果一個城市建成區有100平方公里的話,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達到這個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區要達到這個要求。
在中國“雙碳”戰略機遇期,應當意識到海綿城市建設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促進建筑能耗降低等的作用。海綿城市建設有助于二氧化碳減排,與“雙碳”目標具有一致性。因此,有望借力“雙碳”機遇,將雨水收費制度融入碳匯交易市場,利用金融體系來支撐海綿城市建設。與此同時,相關規范立法也有待完善:如若借鑒西方國家經驗,將雨水作為面源污染源,就為立法收費提供了合理性。
海綿城市建設的常態化需要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尋求體制上的突破。其作為城市的基礎工作,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以開發出一套可持續的發展方式,應當使政府投資(如出資購買相關服務)發揮帶動作用,鼓勵探索新的市場機制模式。
海綿城市建設的常態化同樣有賴于國家相關政府部門對創新型產業發展的支持。在政策支持下,通過技術創新建立海綿城市建設產品體系,采用標準化產品,將大大提升海綿城市建設效率與效果。
在政策導向方面,引入更合理的激勵機制能夠持續性地促進和引導技術體系向下推行。以風險評估為例,在現有政策條件下,制作評估模型既耗費精力又無法獲得相應的經濟收益,顯然很難激發技術人才主動投入到此類必要的前期研究工作中。
最后,為進一步助力現有政策機制的有效推進,可以嘗試將已經具有一定理論研究基礎的理念應用于實踐。例如,借鑒最大日負荷總量(TMDL)控制計劃的污染負荷分配方式,使徑流控制率與受納水體的水質指標直接掛鉤。TMDL可以成為河長制的抓手并納入評判河長的工作成效的評價體系,這有助于改進現狀海綿城市建設的監測評估方法,亦有助于推動更多中國城市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綜合性城市水系統管理方案。